外院主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新闻中心 作者:撰稿/闫宏兹 摄影/王昭惠 林春桃 发布时间:2020-12-11 20:33:34

 

2020年12月4日,由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外国语学院四位客座教授莅临本次论坛并学术报告,他们是清华大学外语系博士生导师封宗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政教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泽权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乐奇教授。我校及珠海其他高校的100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外国语学院罗永副院长主持。

领导嘉宾合影(1)_副本.jpg

罗永主持.jpg

本次论坛是在“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我校外国语学院为适应新时代、新理念、新使命、新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外语专业教学指南》等重要文件要求,全面提高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与研究能力等综合素养,提高应用型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所举办的一次大会。

主旨报告1: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封宗信教授首先谈到了学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命题:“要么出版,要么出局”,然后引出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困惑,即: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外语教师应该教什么?外语教师应该研究什么?如何处理本职工作与社会服务、专与通、述与著、出版与出局等一系列微妙的关系?他认为,外语教师应该立足本职,胸怀国家战略,由小处做起,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到理论思考,再从理论回归到实践,把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与教师职业发展融为一体。

主旨报告1:封宗信教授报告(1).jpg

主旨报告2:数字化技术与翻译研究

张政教授的报告从引用《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句开始,指出教师应该秉持“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态度,潜心治学和从事研究。然后,他梳理了语言学、翻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特性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分析他们之间的互根、互构、互补、互彰的学理机制,并以实例展示数字化技术在翻译学研究中的应用。语言学与数学两个看似大相径庭的传统学科在大数据时代走向了“联姻”,彼此成就了对方。在外语研究中,非常有必要采用数字人文方法。

主旨报告2:张政教授报告(1)_副本.jpg

主旨报告3:翻译研究的起步与拓展

刘泽权教授着重分享了个人翻译研究的成长经历。他的学术研究起步阶段始于1988年至1995年间,主要探索总结英语语法规律。其后为学习深造,到2008年逐步专攻基于语料库的典籍翻译研究。随着对现有研究的反思以及新研究领域的探索,2015年开始将语料库的量化优势运用于叙事风格、名著重译、翻译史等考察,并将研究场域拓展到港台以及海外,实现研究传承和创新。

主旨报告3:刘泽权教授报告(1)_副本.jpg

主旨报告4:学以致用与教以致用

朱乐奇教授在讲座中与同行们分享了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到来之际他的感悟和教学研究经验。他认为,教与学本是一个故事的两个方面。若要讲好这个故事就要善于找到教与学这两个面的最佳交汇点。在教学过程中,这个交汇点会因人(教师和学生)、因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因物(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教材等)的不同而不同。

主旨报告4:朱乐奇教授报告_副本.jpg

吴院长总结_副本.jpg

主旨报告结束之后,外国语学院吴树敬院长发表了总结致辞。他首先对四位专家教授拨冗参会和发表学术报告进行了诚挚感谢。他指出,四位专家根据自身的经历,从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同与会教师既分享了教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又解决了外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对于当下的外语教学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几位教授的经历来看,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需要潜心治学,更需要虚心务实。最后,吴院长对在场的全体教师提出期望,希望他们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认真思考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为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贡献个人力量。(编辑/王耀宗 审核/罗永)